袁世凯取消帝制的历史背景与内情
袁世凯于1916年3月12日宣布称帝,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他不得不在面对巨大的反对压力后取消帝制,辞去皇帝之位。尽管蔡锷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成为了推翻袁世凯帝制的主力人物,但事实上,蔡锷的军队并没有完全解决北洋集团的问题。直到袁世凯去世的两个月后,蔡锷的部队依然未能完全攻占四川,并且还需要与四川的地方势力——陈宦反复磋商,进行权力博弈。而所谓的“二陈汤”三人,虽与袁世凯去世有某些关系,但手中的兵力始终有限。最终,真正迫使袁世凯退位的,还是他所依赖的北洋军队的内部压力。
袁世凯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袁世凯敢于称帝的原因,根本在于他手中掌握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当时,北洋军的兵力总数已达到36万之多,袁世凯控制下的部队包括了十四个师和十五个混成旅,其中有许多部队直接隶属于他个人指挥。然而,蔡锷杀入四川后,袁世凯被迫调动自己的军队应对危机,迅速派出曹锟的第三师、张敬尧的第七师、李长泰的第八师、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等部队进入四川与护国军展开激烈对抗。特别是马继增的第六师、范国璋的第二十师、唐天喜的第七混成旅,也相继被调动到湖南,整个战局瞬间变得非常复杂,短短时间内便调动了六万多北洋军兵力。
展开剩余78%第三师的调动与兵力分配
然而,尽管六万多兵力被投入战斗,真正的主力并非以后来声名显赫的第三师为主力。第三师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约4700人驻扎在湖南岳阳,另一部分则在南苑。而当北洋军进驻四川时,第三师先将岳阳的兵力调往四川,但这支部队的兵力并不如张敬尧的第七师和李长泰的第八师那样强大。张敬尧的第七师和第八师均派遣近9000人的兵力进入四川,张敬尧自己因兵力雄厚(约9200人),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路军总指挥,企图通过进攻四川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第七师的兵力成为了北洋军与护国军抗衡的关键力量。
张敬尧与护国军的冲突
在袁世凯称帝后,张敬尧积极响应,加入了北洋政府的阵营,甚至直接参与了与护国军的战斗。1916年3月21日,张敬尧领导的9000多人的部队在护国军的攻击下遭遇重大挫败,经过朱德的侧翼攻击后,部队的战斗力大幅削弱,仅剩下约4000人。面对护国军的逼近,张敬尧焦急万分,不得不请求第八师王汝勤旅的支援,才避免了被生擒。第七师的惨败对北洋军的其他部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第三师、第二十师和第八师的部队,原本没有战斗的意图,开始产生了退缩的情绪。在这一情境下,张敬尧也在私下对蔡锷表示,或许“以和为贵”才是更好的选择。与此同时,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也与护国军私下接触,表示在袁世凯退位后,愿意支持冯国璋成为总统。
第六师与冯国璋的复杂关系
袁世凯派往四川的第六师也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在经过一系列波折后,这支部队实际上重新回到了冯国璋手中,成为了袁世凯的反对力量之一。当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世凯急于调动冯国璋南下,但冯国璋并未立即行动,依旧固守江苏,甚至没有按照袁世凯的命令调动部队。此举导致第六师在途中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意外的事件:原师长马继增因心理原因突然自杀;接替他的是第十一旅旅长周文炳,但周文炳未能掌控局面,最终精神失常,部队继续动荡,最后由齐燮元接任师长。齐燮元上任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部队内外纷争不断。第六师当时实际上已经开始背离袁世凯,转向冯国璋。在冯国璋成为北洋政府总统后,第六师和其他忠于他的部队成为冯国璋在南京的两大主力部队之一。
冯国璋的影响力与北洋军的动荡
冯国璋的影响力并不限于第六师,他的个人部队包括禁卫军和武卫前军,总兵力达到3万多人。冯国璋的忠实部队主要集中在第二师、第三师和禁卫军等几个重要战斗单位,这些部队一直听命于他。即使是山东的第五师,在靳云鹏的领导下,也在冯国璋的指引下开始反对袁世凯。在冯国璋的号召下,第五师成为袁世凯的对立面。而段祺瑞的第四师,虽然是袁世凯的得力部队,但由于段与冯国璋有较深的联系,这支部队的忠诚度并不完全可靠。
北洋军内的权力斗争与最终的结局
袁世凯的帝制在北洋军内部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尽管他控制了大量兵力,但许多部队实际上都被冯国璋、段祺瑞等反对势力所掌控,或者中立、不作为。尤其是第三师、第七师、第八师、第二十师等部队,虽表面上听命于袁世凯,但在实际战斗中,多数并未积极参战,甚至暗中支持反对派。北洋军内的分裂以及众多部队的动荡,最终让袁世凯无法坚持下去,取消帝制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总结
袁世凯取消帝制,表面看似由蔡锷主导,实则背后涉及了北洋军内权力的严重分裂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虽然袁世凯掌握了大量兵力,但这些部队的忠诚度并不完全,许多部队在面对护国军的威胁时选择了中立或反抗,而这一切都促成了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