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消费日报
□ 本报记者 王紫茜
近日,“窝囊版”蹦极和“窝囊版”漂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热潮。有游客体验漂流后直呼:“这才是我敢玩的漂流。”如今,这类项目正逐渐成为“又菜又爱玩”群体的打卡新选择,并以差异化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在浙江湖州安吉县的一处景区,“窝囊版”蹦极成为了景区的招牌项目。蹦极台高约三十米左右,与传统蹦极不同,游客跳下后,安全绳并非快速下放,而是缓慢引导游客降落,整个过程从跃出到落地大约15秒。这让很多对传统蹦极望而却步的游客,有了体验蹦极的勇气。
与此同时,“窝囊版”漂流也在各地景区兴起。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利山涧景区的漂流项目,利用天然河道设计了数百米平缓水流,游客穿上救生衣,平躺在水面上,即可顺流漂行。“该项目适合寻求简单、无压力水上活动的游客。”工作人员表示。除山东外,江苏常州茅山森林世界推出了充气船式漂流。有网友表示:“这种漂流方式,既可以欣赏岸边的风景,又方便拿出手机随时拍照记录。”
实际上,这类项目的兴起并非偶然,其反映出当下旅游市场的深刻变化。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看,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化、独特的旅游体验,“又菜又爱玩”的心理特征明显。传统的极限运动虽然刺激,但过高的难度和风险让很多人犹豫不决。“窝囊版”项目巧妙地平衡了刺激与安全,让游客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挑战自我,满足了他们既想尝试新事物又对风险有所顾虑的心理。
从景区运营角度而言,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窝囊版”项目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创新利器。景区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挖掘小众需求,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这些新奇项目不仅带动了门票收入的增长,还促进了景区内餐饮、住宿等多元业态的发展,为景区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不是简单的‘降配版’旅游,而是对服务的精细化升级。”业内人士指出,此类项目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参与门槛。同时,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热度上升,景区需要在安全管理、生态保护与体验创新间形成闭环——既要建立标准化安全管控体系,避免因盲目跟风导致设备老化、监管缺位等隐患,也要依托地域特色挖掘差异化玩法,防止“躺平漂流”“缓降蹦极”沦为同质化标签。从长远看,唯有推动旅游市场从“单一爆款依赖”转向“分层化供给体系”,依据游客风险承受力、体验偏好等维度打造阶梯式产品矩阵,才能真正实现行业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的深层变革。
从游客躺平看风景的漂流,到慢慢“挪”下来的蹦极,这些项目正用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户外体验的边界。正如一位体验者所说:“游乐项目不是非要挑战极限,能放松、玩得开心,才是真的‘拿捏’了需求。”
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